探区域地理之源,求地理教育之远

时间:2019-09-09浏览:351

 

2019626-714日,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在黄佛君、叶茂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在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力援助下,开展了为期19天的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同学们通过感知、体验和验证乃至探究等实践方法论,考察了西安、南京、上海、上海自然、人文要素,了解、认知与探索了不同区域的差异与发展,既增进了对国家的认同,也增长了地方性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当好地理老师奠定了实践基础。


访十三朝古都-西安文化与地质地貌篇

628日上午,全体学生研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兵马俑所体现的历史地理文化信息、宏伟工程建设信息和古代空间选择价值观念,对现代地理空间思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围绕课程思政融入地理教学探索,在听取专业讲解的同时,随机采访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为中学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空间认知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体验。

地理科学16-12班学生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前合影留念

628日下午,围绕西安城市化与历史遗址保护,考察了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大雁塔以及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大雁塔是玄奘为保护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修建而成,也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址点。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主题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园林,其城市广场休闲文化与感恩父母教育文化融为一体,为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塑造提供了案例,也为学生认知城市空间景观提供了素材。晚上,围绕城市饮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建构—西安回民街为例,通过实地发放问卷、深度访谈调查等形式,就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演变的机理进行了探索。

地理科学16-12班学生晚上在西安回民街进行问卷调查

629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从事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的周亚利博士/副教授,依托陕西黄土塬,就自然地理地貌学中第四纪黄土地貌形成、演变;我国黄土的分布、黄土构造,黄土记录的环境信息,黄土测年方法进行了细致的野外现地讲解,学生也采集了相关土样供后续实验验证和进一步探索。

陕西师范大学周亚利博士让学生认知黄土地貌

陕西师范大学周亚利博士让学生探究黄土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630日,全体学生考察秦岭和探究秦岭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是探求秦岭地质地貌。翠华山地处秦岭北麓,是山崩景观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山崩形成的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十分完好。学生通过地质遗迹和博物馆两个层面,认知了自然灾害地貌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认知秦岭的地理意义和价值。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标识,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南北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分界线,学生们通过实地感知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化了对秦岭作为地理界限价值的认知,并对秦岭生态环境有深刻的体会

同学们通过地质公园教学点导览图认知山崩地貌

同学们通过地质公园地貌教学标识点深化灾害地貌景观知识

全体学生在山崩景观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门口合影留念

全体学生在宾馆大厅分组汇报西安实习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另外,学生们还根据探讨实习前布置的认知性和探究性实习,就中国地理中自然地貌结构和地带性知识,秦岭分界的气候意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西安城址变迁与水系关系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与演变过程;《白鹿原》文学地理的空间塑造等方面,通过文献查阅、实地感知、访谈、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等形式,认真完成了西安的实习任务,也初步体会到了实习的心酸和欢乐。